26992394_2452178895007371_3322871151649402878_n.jpg

晚餐時,全家人照例坐在餐桌前邊用餐邊分享今日點滴,

 

小宇主動說出今天發生的事情,

 

經宅爸重新詮釋後,宅媽才了解事情經過。

 

 

宅爸今天在家做TABATA運動,邊用手機倒數計時,

 

做到一半突然想到要把電腦音樂打開,便離開墊子往電腦移動。

 

此時小宇立刻跑去按宅爸的手機計時,

 

宅爸霎時很不高興,

 

要求小宇不要隨便亂按爸爸的手機,

 

小宇頓時情緒不佳表示他累了,

 

隨後就委屈去抱被被冷靜。

 


宅爸後來想了想,發現自己可能誤會了小宇,

 

小宇可能當下並不是故意亂碰手機,

 

而是看到爸爸離開,要幫爸爸按暫停。

 


隨後,宅爸去房間跟小宇道歉,

 

並試著幫小宇說出當時的想法,

 

小宇也點頭並學著爸爸的說法再覆述一次。
 

 

宅媽趁機告訴小宇,

 

下次想要幫別人忙時,可以先問對方是否需要你的幫忙。

 

再以小宇為第一人稱角度,

 

去分析某些狀況是不需要(不想)他人幫忙的。

 

 

宅媽今天很開心,能同時看到小宇和宅爸的成長。

 

 

有時候,我們在事件發生的當下,是否都太立即反映情緒,

 

而忘了考量孩子行為的背後可能隱藏的意義。
 

但我們畢竟不是聖人,是有情緒的個體,

 

尤其越長時間和孩子相處的人,越容易失去耐心。
 

但,只要我們學著事後要去思考,

 

當發現是自己誤會孩子時,坦白的跟孩子道歉。

 

這不都是我們希望孩子表現出來的好行為嗎?

 

所以,記得先從自己開始執行,身教大於言教。

arrow
arrow

    Ya-Ling Ts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