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宇8個多月,宅媽就下手買了愛傑卡100塊積木桶。
大家或許會覺得,買積木給這麼小的孩子,不就是只會放嘴巴咬嗎?
沒錯!放嘴巴咬是一定會的,畢竟孩子還處於口腔期的階段,但是,別忘了爸爸媽媽最大的武器!那就是'"陪玩"!!
若有父母擔心自己的空間概念不好,沒辦法帶孩子玩,那真的別操心,因為宅媽的空間概念真的很不好,也可以帶出孩子玩得很棒喔!
接下來來分享小心得啦!
一開始宅媽只挑出純木頭無顏色的積木塊,讓孩子即使放嘴巴,宅媽自己也不要太大驚小怪。接下來就是各種不同階段的陪玩啦!
第一階段:容器玩法(先拿出部分積木加上任何容器,陪著孩子玩"容器玩法",這是一歲左右的孩子開始建立的玩玩具概念喔!)
孩子當然一開始最會的玩法就是拿出來"丟"!!!
所以,宅媽自己是先用軟球和各式不怕摔的小物,陪玩出容器玩法後,再開始慢慢帶入積木的容器玩法。這時候就比較不怕孩子愛丟不放。
之後可以慢慢換成開口較小的容器,增加孩子手眼協調能力;
若是利用換成鐵罐,讓孩子放入有聲音回饋,也同時能增進孩子動機,帶來多種感官刺激。
此外,容器概念玩得好的孩子,日後持續培養成收玩具的習慣,父母之後可以輕鬆一些喔!
第二階段:排列疊高。(1歲半的孩子大概就能疊高兩塊積木喔!)
陪玩時,宅媽都是自己先開始玩得認真和開心,孩子邊玩邊觀察,看到爸媽玩得很開心,就會想開始模仿爸媽的玩法,自然就會開始排列與疊高。
在這過程中,可以帶入想像,排成一列變火車或捷運,疊高變房子或火箭。之後慢慢增加疊積木的複雜度。
再來可以跟著書仿作,或跟父母做出一樣的,這是視知覺的發展,有助日後學齡時期的學習喔!
其它附加玩法:分類顏色與形狀,練習顏色與形狀的指認命名。
過程中,爸爸媽媽就能一邊陪玩積木,一邊帶孩子認識顏色與形狀,在每天的練習之下,孩子不用坐在椅子上刻意地看著書本學顏色,而可以透過遊戲中習得顏色形狀概念。
而分類的概念,在此分享宅爸的偏執,宅爸很愛盤點,也就是將積木分形狀分色放好,來清點有無缺失。過程中,孩子自然跟著爸爸學到了分類的概念,在創作積木的過程中也自然的應用出來。
宅媽自己的經驗:
在宅媽宅爸每天的陪玩下,小宇漸漸從疊高積木、排列積木、仿疊、開始出現對稱性的疊法、不對稱傾斜平衡排法、自由創作,都讓宅媽宅爸感到驚奇!
甚至有些排列方式遠超過宅媽所能想像(是說宅媽空間概念很差就是了,哈哈!)
孩子的吸收學習能力真的很強! 也再次證明,陪伴是孩子進步最大的趨力!~^^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