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寶寶在情感上能夠承受的劑量不會一樣,
這是因為每個寶寶天生氣質就不同。
敏感度高的寶寶,能承受的劑量一定相對較小;
而堅持度高的,可能在哭這件事情上,
無論能承受劑量多少,都會比別的寶寶哭得久。
很難有所謂正確做法,每個寶寶都是獨特的,
每對爸媽也是獨特的,經營的親子關係也是獨特的。
《摘自。孫明儀。愛上當爸媽這件事》
宅媽最近在看這本書,深有同感這段話。
現今大家十分重視幼兒教育,
家長從懷孕開始就大量吸收相關育兒知識,
在教養這塊更有許多專家建議如何執行。
令人高興的是,從各大家長社團中,
看到很多觀念都在逐步被更新推廣;
令人小擔憂的是,過多紛雜的資訊,
讓家長不知怎樣做才是最正確的。
其實,在育兒這條路上,身為職能治療師的宅媽,
曾如同許多徬徨的媽媽們一樣,
擔心這樣對寶寶是不是不好,
不這樣寶寶又會如何不好的矛盾心情;
曾面對哭不停又無法入睡的寶寶生氣大罵,事後懊悔不已;
曾經歷兩歲孩子情緒大崩潰期,一起抱著孩子哭,
外加被鄰居通報社工關切;
甚至到現在,偶爾還是會耐不住性子,當了大吼的小魚麻麻。
我懊悔、我自責、我哭過、我懷疑自己……。
如今,我學會去接受這一切不完美的自己。
就如同學習去理解接受孩子的情緒一樣,去接受自己。
我的確是個有情緒的人,我情緒來時需要發洩冷靜。
在過度情緒出現後,我學習去和身邊的人道歉聊聊,
學習事後檢討和再努力。
真的就如同教導孩子一樣,我也在跟孩子一起成長。
誠如書上說的,每對親子關係都是獨特的,
所以沒有所謂最正確的做法。對於教養的指導,
我們不必照單全收,不需視為鐵的紀律,
而是從中吸收精華原則,
試著找出適合自己和孩子個性、適合家庭環境的平衡點。
親子關係就像天平,
我們不用力求它永遠處於最佳平衡點,
而是懂得失衡後如何回復。
我們不是完美的爸媽,是最愛孩子的爸媽。